国宝复兴之路 我们砥砺前行

作者:赵亮发布时间:2019-12-10

〖2019年“科普创客大赛”参赛作品,版权归大赛主办方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违者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钟扬教授有句名言:“不是伟大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伟大。”

人生一世,你的梦想是什么?

中国“熊猫人”的梦想,就是给熊猫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大熊猫的自白

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这里是我的新家。

“姐姐,有声音,你听到了吗?”一旁的“小核桃”看着我。

我当然听到了。那是家族的呼唤。伙伴们,我来啦!

我是通过野化培训考核的大熊猫“琴心”,即将和同伴小核桃一起,进入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给那里的熊猫种群注入新的活力。

熊猫人的自白

眼眸中那黑白相间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视线的尽头,我强忍住内心的万分不舍,高声呼喊:“宝贝,加油,熊猫家族的复兴靠你们了!”

身为一名熊猫人,我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风雨历程,心中感慨良多!

熊猫的厄运

大熊猫自古就是人们心中的神兽。早在唐朝时期,女皇武则天就曾将两只熊猫赠与日本。到了近代,这种呆萌的黑白精灵更是随着法国科学家戴维的发现而闻名于世,成就了一段外交奇缘,荣获“国宝”的美誉。

由于人们的喜爱,国宝被“请”到动物园中安家。然而,圈养熊猫生宝宝却是个世界难题。自1936年起,欧美国家先后饲养了十几只大熊猫,但没有一只产下后代。直到1963年世界上第一只圈养熊猫在我国诞生,才结束了这一尴尬状况。1978年,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又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的大熊猫,为圈养熊猫的繁育做出了贡献。

尽管有所突破,但圈养熊猫繁育的成功率依旧不高。一些动物园只得找野生熊猫来维持,再加上两次竹子开花,以及栖息地破坏等问题的影响,野生熊猫的数量在短短的10年内从2459只下降到1114只,灭绝的警报悄然响起。

198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有识之士试图通过先繁育再野放的方式复兴熊猫种群。熊猫人经过细心观察,终于找到了圈养熊猫数量上不去的症结所在:大部分圈养熊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知道找“另一半”;那些勉强“圆房”的,只有三分之一生下宝宝;这些熊猫宝宝中又只有三分之一活下来。为了对症下药,熊猫人深入森林深处,向野生熊猫“取经”。

image001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野生熊猫来解惑

熊猫不知道找对象是因为被养傻了。在野外,我们熊猫经常在海拔落差上千米的山林里爬上爬下,找寻适合吃饭和住宿的地方,途中还能爬到树上欣赏风景。既锻炼体魄,又愉悦心情,每天快乐的生活。那些被圈养的熊猫就不同了,它们住在狭小的圈舍内,面对着毫无生气的墙壁,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还要像商品一样被围观。既不活动,也不快乐,时间久了不憋出病才怪。

至于母熊猫生不出宝宝,那是因为人类包办婚姻。我们熊猫一向奉行自由恋爱。在发情期,我们会走好几十公里去找寻真爱,只有两情相悦才会心甘情愿地制造小生命。那些被圈养的熊猫被迫跟不喜欢的异性在一起,能顺利生宝宝吗?

至于那些夭折的熊猫宝宝,我猜是被没有育儿经验或体力不佳的妈妈遗弃,由饲养员喂养的吧?唉,由于基因缺陷,我们熊猫的胚胎要到产前一个月才能着床,吸收营养的时间较短导致幼崽刚出生时非常脆弱,无法调节体温和自主排便,所以有经验的熊猫宝妈都会及时舔舐孩子的身体,帮它们渡过难关。

image002

图片来源:新华社

难题攻克,初战告捷

取得“真经”的熊猫人,开始着手攻克圈养熊猫的繁育难题。圈养熊猫的生活也因此大变样。

场景一

树上飘散着竹笋的清香,两只熊猫循着味道向上攀爬;还有两只不大的熊猫宝宝悠闲地荡着秋千;而在另一片活动区,几只黑白相间的可爱身影正排队从隧道中爬出……

记者:请问是有意把食物藏到树上的吗?

熊猫人:是的。我们种树、挖隧道、搭秋千,有时还把食物藏在树杈间,尽可能提供活动的场所和机会,让国宝们健康快乐的生活。

场景二

“咩咩、嘁嚓”熊猫研究中心内传来阵阵羊叫和鸟鸣,又到了一年的开春,一只发情的“熊猫姑娘”缓步走到圈舍的门口,与对面圈舍的“小伙”相互打量嗅闻了一阵后,突然转过身扬起尾巴。见此情形,工作人员随即打开了圈舍间的遥控门。

记者:听说现在会利用“大熊猫谱系表”为进入发情期的熊猫找对象?

熊猫人:我们只安排它们相互熟悉,当确认彼此喜欢后,才让它们更亲密的接触。母熊猫对着公熊猫扬起尾巴就说明接受了对方。

记者:怎么提高怀孕的可能?

熊猫人:我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发情期雌性大熊猫尿液里的雌性激素含量,再结合行为学方面的观察,找出雌性大熊猫排卵的高潮期。在这期间交配,怀孕的概率比较高。


image003

图片来源:东方资讯网

场景三

熊猫育婴室内陈列着一个个精巧的育婴箱,顺着透明的玻璃望去,一个个粉白色的小生命在里面蠕动、打滚,它们都是由人工抚养的熊猫宝宝。一名饲养员走到一个育婴箱前,一手轻轻托起熊猫幼崽,一手捏着棉团轻轻按压它的身体,熊猫宝宝排出了几粒黄黄的粑粑。

记者:要经常帮熊猫宝宝排便吗?

熊猫人:是的。我们采用“生态育幼”的办法,通过模仿熊猫宝妈的行为来照顾幼崽。例如母熊猫会舔舐孩子帮助排便,我们就用棉团轻轻按压;母熊猫用体温帮孩子保暖,我们育婴箱的温度也和它们的体温一致;用柔软的毛绒当垫子,幼崽躺上去就和在母熊猫的怀里一样。

记者:熊猫宝宝喝什么奶?

熊猫人:熊猫宝宝出生后的前三天最为脆弱,我们通常只喂熊猫初乳。等到熊猫宝宝强壮一些后,就换成母乳和人工乳结合的方式。

从1991年到2003年,在熊猫人的不断努力下,圈养熊猫的发情率、生育率、新生儿成活率,陆续由不超过三成提升到九成以上,繁育难题被彻底攻克。

野化培训,熊猫宝妈当老师

《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来形容北伐曹魏的时机已经成熟。对于熊猫人来说,圈养熊猫数量的增加,也是复兴熊猫种群的第一步。

2006年,初战告捷的熊猫人开始尝试将圈养熊猫放归野外。在最初的人工培训失败后,他们选择了“母兽带仔”的方法,即让熊猫宝妈教会孩子一切生存技能。

为了让野放的熊猫能在野外立足,“老师”的选择异常严格。只有身体强壮,带仔能力强的熊猫宝妈才有机会“上岗”,表现不佳还会丢掉工作。

场景四

一颗大树下,熊猫宝宝正抱着树干向上攀爬。身后的熊猫妈妈像人一样直立起来,用嘴巴托住孩子的身体予以保护。

过了一会,玩累了的熊猫宝宝从树上爬下来,跟着妈妈来到一片竹林前,学着妈妈的样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毛茸茸的爪子灵活地握住竹笋,美美地吃起来。

母子俩的举动被视频监控技术传送到观测站。熊猫人正手举无线电天线,探查着它们的踪迹。

把教学任务交给了熊猫宝妈,并不代表熊猫人能当甩手掌柜,他们不仅要通过热红外视频监控、无线电追踪、GPS定位等先进技术,远程了解培训进展,还要定期为参加培训的熊猫体检,测试培训效果。只要各项检测都合格的选手,才能被放归野外。


image004

图片来源:新华网

截止2019年年初,研究中心已先后利用母兽带仔的培训方法,将10只圈养熊猫放归野外,其中9只生存状态良好。这样的结果充分证明了“母兽带仔”这一培训方法的成功,打开了圈养熊猫回归自然的大门。

熊猫保护新方向

受益于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扩建自然保护区等措施,野生熊猫的数量上升到1864只,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的灭绝等级也从“濒危”降到了“易危”。

然而,如此可喜的成绩却远不足以让熊猫家族高枕无忧。1864只熊猫分属于33个种群,横亘其中的村庄、道路、城镇阻断了不同种群熊猫之间相互婚配的可能,迫使它们只能近亲繁殖,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

为消除隐患,“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已经在着手建设中,除了增加生态走廊,将现有的67个大熊猫保护区连成一片,给国宝们搭建一座通婚的鹊桥外,还利用最新的遗传学、细胞学成果,完善熊猫种群的基因库,为更好地保护这一古老物种提供新的方向。

大熊猫与中华民族

曾有观点认为“大熊猫是进化失败的物种,不值得大力保护。”对此,笔者想说说自己的看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华民族开启伟大复兴征程的70周年。为早日实现宏伟目标,我国政府提出“四个自信”理论,其中之一就是“文化自信”。身为特有物种,大熊猫无疑最能代表中华文化。黑白相间的体色,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图的颜色相同;熬过冰川期大灾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经历像极了中华民族在挫折中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保护好身为旗舰物种和伞物种的大熊猫,还可以间接保护好它们栖息地上的众多珍稀动植物,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点又和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各位读者朋友,你们说,大熊猫值得大力保护吗?

image005

从第一只人工饲养的滚滚呱呱坠地,到能够壮大野生熊猫种群,再到正在进行的基因学研究,70年来,变化的是一代代科研人员,不变的是保护熊猫的初心——国宝复兴之路,我们砥砺前行!

扫码加蝌蚪五线谱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