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洲泛滥的“杀人蜂”,其实是一种亚洲蜜蜂
活跃在美洲的“杀人蜂”其实是亚洲大黄蜂,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蜂之一。
美洲大名鼎鼎的“杀人蜂”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新闻中,杀伤力之大令人望而生畏。
美境内再现“杀人蜂”:体型巨大 可致人死,图片来源见水印
巨型杀人蜂入侵美国,图片来源CNN
虽然每次登上新闻都与美洲紧密相关,但这种“杀人蜂”的故土其实在亚洲。
亚洲大黄蜂的全球分布范围,可以看到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图片来源 gbif
活跃在美洲的“杀人蜂”也被称为亚洲大黄蜂(Vespa mandarinia),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黄蜂之一。这些大黄蜂自然生长在亚洲,但因为人类的活动偶然被引入北美,在那里它们成为了极具竞争优势的入侵物种,杀死了很多其他昆虫(包括较小的黄蜂和蜜蜂),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说法,“杀人蜂”这个名字虽然吸引眼球,但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事实上,亚洲大黄蜂很少主动攻击人类,但如果人类的某些行为让它们感觉受到威胁,那它们也绝不会客气。亚洲大黄蜂的刺最长能达到6.35毫米,分泌的毒液触碰皮肤能让人产生强烈的痛感,对于那些对大黄蜂毒液过敏的人,被蜇一下很可能是致命的。
亚洲大黄蜂,图片来源 livescience
亚洲大黄蜂是胡蜂科胡峰属成员,体长可以长到5厘米以上(差不多是人类拇指的长度)。和所有典型的昆虫一样,它们的身体分为明显的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是醒目的黄色(或橙色),胸部大多是深棕色(或黑色),腹部有黄色(或橙色)和深棕色(或黑色)相间的条纹。
作为一种杂食性昆虫,亚洲大黄蜂不仅爱吃植物汁液(例如树汁和水果),还会捕食其他昆虫(尤其是甲虫)。通常,亚洲大黄蜂喜欢单独捕食,但有时它们也会集体攻击猎物,比如它们最出名的猎杀行为:对蜜蜂蜂巢的“屠杀”式攻击。猎杀过程中,多只大黄蜂对一群小得多的蜜蜂发动全面进攻,用它们强有力的下颚撕裂守卫蜂巢的蜜蜂,继而摧毁整个蜂群。
亚洲大黄蜂是杂食动物,图片来源 gbif
在一次“屠杀”式攻击中,亚洲大黄蜂可以杀死大约3万只蜜蜂,等大多数成年蜜蜂死亡后,它们会将蜜蜂的幼虫和蛹偷走,带回巢穴喂养自己的幼虫。
蜜蜂的刺无法穿透亚洲大黄蜂厚厚的几丁质外骨骼,在和后者的对决中常常落于下风,但并不是所有的蜜蜂面对亚洲大黄蜂都束手无策,日本蜜蜂(Apis cerana japonica)就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策略保护蜂群免受亚洲大黄蜂毁灭性的进攻。
日本蜜蜂,图片来源 gbif
日本蜜蜂会将入侵的亚洲大黄蜂团团围住,然后振动身体使包围圈内温度升高(温度可升高到47摄氏度),让高温杀死困在里面的亚洲大黄蜂。生活在美洲地区的蜜蜂没有进化出类似的防御亚洲大黄蜂的策略,这使得入侵的亚洲大黄蜂对它们更具威胁。
比起对其他本土昆虫的威胁,入侵美洲的亚洲大黄蜂对人的伤害其实相对有限,只要人尽量不主动激怒它们,它们通常并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如果真的偶遇亚洲大黄蜂,应该保持冷静,慢慢离开它们的活动区域。万一真的被蛰伤,要及时到医院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