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蜗牛:老鼠的“帮凶”

不少蜗牛体内携带寄生虫,担心病从口入。

最近雨水增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到雨后成群活动的大蜗牛?

这些小家伙探头探脑的看着很可爱,但没有防护措施千万别去捉它们,更别想带回家煮了吃。

不少蜗牛体内携带寄生虫,担心病从口入。

雨后出现的大蜗牛,图片来源微博

雨后出现的大蜗牛,图片来源微博

其实不只是蜗牛,不少动物都是看着美味,但只要食用方法稍微不当,就会给食客带来危险。

下面咱们就来给大家打打预防针。

非洲大蜗牛 老鼠的“帮凶”

在讲这个之前,不得不说一个三十几年前的惊悚新闻:

1985年6月27日,台湾知名酱油厂金兰食品董事长钟秋桂一家在生食非洲大蜗牛之后,身体不适住院,结果一家五口死亡。

医院方给出的死亡原因是:因生食非洲大蜗牛导致感染广东住血线虫,从而引发急性脑膜炎死亡。

我们来审一下此案的直接凶手——广东住血线虫。

广东住血线虫是住血线虫科的寄生虫,因为会寄生在老鼠的肺部,又被叫作鼠肺虫。它是人畜共患的病原体,会入侵到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引发脑膜炎,引起头痛、发热、面部瘫痪等,情况严重可引发痴呆,乃至死亡。

奇怪,钟秋桂一家吃的明明是非洲大蜗牛,又不是老鼠,怎么被鼠肺虫害了呢?

其实非洲大蜗牛给老鼠做了帮凶!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Lissachatina fulica)是腹足纲动物,为陆栖蜗牛。俗名褐云玛瑙螺、菜螺。日治时期因为食用考量,由下条久马一教授从新加坡引进台湾,但因为缺乏管理,造成外来种入侵,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严重影响各国田间生态。图片来源 Wikipedia

广东住血线虫的生长分为三个期:

第一期幼虫:广东住血线虫的卵在鼠类体内孵化为幼虫,经鼠类粪便排出体外。

第二期幼虫: 非洲大蜗牛

等软体动物摄食时不小心摄入含住血线虫的鼠类粪便,广东住血线虫进入蜗牛等软体动物体内。

第三期幼虫:一些无知又可怜的人类生吃非洲大蜗牛,住血线虫随之寄生于人脑中,且不再继续发育。

非洲大蜗牛的入侵之地,包括了各种鼠类频繁出没之地,因而很容易成为广东住血线虫的宿主。

那么,如何食用非洲大蜗牛才安全呢?广东住血线虫的弱点很明显—— 怕高温,而且是不太高的高温就能要了它的命。

一般来说,专业的厨师在料理蜗牛时,无论是快炒或烹煮,最起码要将其放在70摄氏度以上的加热条件中,并持续加热二分钟以上,才可给食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