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选:兵工厂走出的“轴”专家(下)

他真是航天多面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以炫耀综合国力和攫取巨额利润为目的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市场。美国的道格拉斯公司、玛丽埃塔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和欧洲的阿丽亚娜公司,以其不可抗拒的科技实力和财务实力成为主宰市场的“四大家族”。

他们的垄断之路在1990年4月7日被打破,因为这一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从此,中国的运载火箭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王牌产品。负责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正是谢光选。此时,距首颗送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的“长征三号”火箭升空正好六年。

“你的工资肯定很高吧?”

记不清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基地有多少次了,谢光选只记得他在这里已过了四个春节。按规划,再过几十天,世界历史上就会出现一个奇迹: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科技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将用自己的高科技产品“长征三号”将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高科技产品“亚洲一号”送上太空!

一枚火箭、一颗卫星分别是两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可是,美国卫星严格保密,运抵发射塔之前不许中国技术人员接触。要使二者在一直不能相见的情况下实现无缝对接,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由于这是首次发射外国卫星,谢光选他们连国际上通用的星箭接口文件的起草格式都一无所知。

图片1

吊装完毕的“亚洲一号”卫星(来源:航天网)

办法总是人想的。谢光选根据多年经验,制订出一套关于星箭接口的格式文件。美国同行看了,甚至以为他看过美国的文件。“你的工资肯定很高吧?”这位日薪300美元的技术员看着终日忙碌的谢光选,发出这样的疑问。在美国,报酬多少与技术水平、努力程度是完全挂钩的。

谢光选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收入,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每个月发多少工资。与许多航天专家一样,工资都由家人保管,自己做的就是全心钻研技术。他想了想,回答道:“我拿的是国家二级工程师的工资!”

“国家二级?”美国技术员对这个“轴”回答感到疑惑。他以为对方工资很高,不好意思说出来。其实,对于曾经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防科技成果奖的谢光选来说,与国家荣誉比起来,工资算不了什么。

“下次该为我国发射卫星了!”

中国箭、美国星的匹配试验,涉及到复杂的系统分析,只有双方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美方才同意把卫星交给中方发射。经过四次技术协调,中方所作的五大分析全部通过美方专家的评审,其中难度最大的载荷耦合分析,由于美方提出的分析模式与中方传统模式不尽相同,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当谢光选让人把计算结果寄到美国后,休斯公司的专家发现,这与自己的计算结果完全吻合。

技术协调会上,中方代表正准备发言,务实的休斯公司专家立即宣布:不用讨论,通过评审。

为了适应美国卫星的特殊要求,谢光选带领科技人员对火箭状态做了多处技术改动,仅硬件改动就达20多处。美国卫星在星箭分离后不能自动起旋,谢光选坚持在火箭顶端增加四个起旋小火箭,帮助美国卫星完成了起旋动作。

按国际惯例,发射一颗外国卫星需要三年时间,而中国从签订合同到发射共用了十四个月。休斯公司的技术员私下议论,中国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中国人真是太勤劳了。

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长征三号”火箭搭载“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绘制在火箭顶部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壮丽的云海之上。这是国际发射市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图片2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来源:航天网)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观察大厅沸腾了。邓小平、江泽民打来祝贺电话,美方公司总裁薛栋与中方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孙家栋紧紧相拥。

“下次该为我国发射卫星了!”阿拉伯卫星公司总裁贝瑞兴奋地说,他的随行人员则忙着预订烤全羊,以备下次来中国为他们发射卫星时享用!

“他真是航天多面手!”

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后,谢光选光荣退到二线。到这时,他以设计负责人身份参加导弹、火箭飞行试验共49次,成功率为93%。

人退心不退,他时刻关注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并时不时返聘参加航天工作。1991年和1996年,“长征三号”先后两次未能将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谢光选则两次返聘为故障调查委员会主任,寻找出现故障的原因。为揭开失败的谜底,他花了600多个小时,终于攻克了难关。

图片3

谢光选像(来源:航天网)

谢光选的航天技术深受领导和同事佩服。“谢老总自学能力强,知识广博,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动手参与设计。他真是一个航天多面手,是领军人物。”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仑如此形容昔日的老领导。

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他。1991年9月16日,谢光选被任命为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随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他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81岁高龄的他被聘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任务的荣誉顾问。

“谢光选院士一生以勤奋务实为座右铭,一直致力于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开拓和发展,为中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虽然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业还将在航天人的手中继续。”2016年2月22日谢光选逝世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给了这位从兵工厂走出的“轴”专家最公允的评价。


参考资料:

1.图书《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谢光选院士传记》,作者史颜利,2015年,中国宇航出版社。

2.论文《志存高远心射斗牛——访著名科学家谢光选敏捷》,《科技与经济画报》1999年3月。

3.图书《一代天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